7月1日,在隆德县杨河乡串河村闲置的豌豆淀粉厂里,回荡着肉牛此起彼伏的叫声,养牛户摆世宏开着饲料机给牛加工饲料。“以前合伙养牛,每年要签合同、分账,很麻烦,现在有了自己的场地,很方便。”摆世宏回忆,2020年之前,他一直从事贩牛生意,想尝试养殖,但苦于缺乏资金,只能与人合作,规模受限,同时自家闲置的豌豆淀粉厂无法利用,成了他的一块心病。
2023年,自治区确定隆德县杨河乡为乡村振兴试点创建区域,拨付专项资金5000万元,杨河乡立足实际,聚焦肉牛主导产业,探索产业全链条发展新路径。摆世宏心头一亮,抓住机遇立刻递交申请。工作人员数次现场勘查,最终认定项目可行,拨付专项资金助力建设。资金到位后,摆世宏利用闲置工厂建起了8000平方米的新牛棚,又去外省购牛,将牛群规模扩大到如今的560多头,彻底告别了与人合作的发展模式,实现了独立养殖。“新牛棚干净、宽敞、亮堂,养牛环境很重要。相比购牛时的市价,今年中秋节前后出栏的话每头牛能涨3000元左右。”摆世宏高兴地说,计划将安格斯肉牛以精品雪花牛肉供应给广东省固定客商,西门塔尔肉牛则供应县城的鲜肉店。
自示范点创建以来,杨河乡重点实施高端肉牛培育、肉牛保价、现代肉牛养殖场建设等项目,建成500头以上肉牛“出户入园”园区2个、2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6个,推进全乡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5%。目前,杨河乡有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家、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4家,肉牛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65%以上。
乡村振兴,既要“输血”更要“造血”。在成功盘活闲置资源、扶持养殖户扩大规模的基础上,杨河乡按照“全面培养、多元引才、高效用才”的原则,与宁夏大学深化合作,建立人才工作站。一方面,选派20名有一定产业基础、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养殖户,前往宁夏大学脱产培训,系统学习现代养殖技术、疫病防控和经营管理;另一方面,宁夏大学定期组织专家深入乡镇,开展肉牛养殖产业培训和技术指导。
红旗村村民冯小勇是“深造”青年中的一员。2024年5月,他前往宁夏大学学习肉牛疾病防治技术,学习期间掌握了肉牛常见病诊断与科学用药方法。培训回来后,冯小勇不仅将所学应用于自家养殖场,降低了牛群发病率,更主动担任“土专家”,为周边养殖户提供咨询指导。
在推进产业、人才振兴的同时,杨河乡同步深化文化、生态、组织建设。在文化育农方面,杨河乡依托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,新增特色队伍,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、法律、医疗、文艺等志愿服务。同时,举办“村规民约”诵读大赛,评选表彰移风易俗模范户及各类道德模范户,营造崇德向善氛围。在生态惠农方面,通过统筹整合“以工代赈”、环境提升等多项涉农资金,集中实施道路硬化维修、修建排水渠、整治滑坡点等工程,显著提升村容村貌和宜居功能。在党建强农方面,依托“塞上枫桥”基层法治机制,整合派出所、司法、信访、武装等部门力量,打造集便民服务与综合治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,推广“小巷通”服务,实现15项事务“一站式”办理。
杨河乡示范点的生动实践,是隆德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和有力支点,不仅为乡镇自身发展注入动能,更为打造“隆德样板”提供了宝贵经验,隆德县以杨河乡经验为引领,聚焦“五个振兴”融合互促,推广成功模式,点燃更多振兴“星火”,汇聚成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磅礴力量。(记者 王文莱 李兴)